精英們為何鍾愛“網絡課堂”?

  現實之殘酷、職場之複雜、社會之五彩斑斕,這是再多教科書和計量模型也無法解釋的困惑。

  近期,筆者參加了一個基金公司新銳提升計劃,針對新入職應屆畢業生融入公司做全方位培訓。不愧為國內頂尖的公募基金,清一色的名校經管院本碩畢業生,英語口語一個比一個溜,在校期間各種獎學金、證書拿到手軟,很多有海外留學經歷。職業規劃侃侃而談,但問到人生規劃時,多數稱沒想好,或片言只語。當然,首先要為公司創造價值,然後才是自我價值。

  但細看,這些金融精英們,貌似一個模子造出的薑餅小人,除職業外就無個性了。都在滔滔不絕地講個人優秀的學業,想給公司領導、學長們留下“我最優秀、我最拼搏”的好印象。筆者相信,這些輕鬆跨越高考獨木橋后,還能保持卓越的佼佼者,在職場上的狀態也差不離。因為,他們十幾年來從分數單目標導向的嚴苛教育走來,適應同樣單目標考核的社會並無大礙。

  就像熱播劇《小歡喜》中,海清扮演的文潔,一直在逼兒子方一凡“過一本線,考上大學”。但她其實沒有問過自己,孩子到底喜歡什麼、考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,大學教育與自己的生活、自己的喜好,到底有什麼關係。只知道,過了一本線,進入名校,可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,有房有車的“小小目標”可以實現了。而且,別人的父母都這樣,我這樣也沒錯。

 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,從義務教育開始,一直到大學教育,知識點越來越精細、知識面越來越狹窄,不斷升級的算法和模型,將知識的難度推得越來越高。以筆者研究的經濟學為例,從大學到博士,不管是老師授課,看經典教材,抑或研讀各類paper,都是嚴肅但索然無味,知道有用但與自己工作、生活扯不上關係的所謂高深知識,如無差異曲線、包絡線、影子價格等。

  若是做學問,精細研究甚至“鑽牛角尖”都是鼓勵的。但是,對於我們這個市場化還待深化的國家,需要的更多是經濟學知識的普及,要培養的多數是應用型人才。學校教育階段由靈魂工程師裝進腦袋的東西,步入職場后要將這些東西投放到社會和現實世界。但是,現實之殘酷、職場之複雜、社會之五彩斑斕,這是再多教科書和計量模型也無法解釋的困惑。

  比如,為何學歷無法拿錢衡量,但學區房可以;為何搖號看起來公平,但解決不了車牌和房子的供應效率;為什麼模型測算的上市公司離退市不遠啦,但賣掉一套房子卻能起死回生;為何亞洲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,但卻不是最富有的;為何對非洲的救濟越多,但貧困和貧富差距難解。

  有一句經常被認為是凱恩斯所說的名言(實際出自英國哲學家Carveth Read):“大致正確比精確錯誤要強”。什麼意思呢?小到個人擇業、家庭理財,大到金融風險判斷,甚至一個國家破產,這些事件的影響因素太多、邏輯太複雜。學校教育、統計分析根本無法用上。但越是有生活閱歷,有社會調查實踐,有政治經濟綜合思維的人,其大致判斷比精確錯誤要靠譜。

  這就是為何暢銷書、網上經濟學課堂、音頻節目,比如通俗經濟學、生活經濟學等付費課程備受歡迎,有的賣出2000萬元的“天價”。當然,其中一些是二流的、碎片化知識,也有打卡的,但不可否認“回爐鍛造”的意義。反思看,分數單目標的導向下,學生眼裡的知識了無生趣,只是作為升學與求職必經的一座橋,其與複雜多樣的現實完全是兩重世界。

  在學校,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聖賢書,你只顧學習,爸媽會幫你代理一切。拿到名校的offer,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,有名車豪宅,這是多少人羡慕的狀態!但想過沒有,這麼多人整齊劃一去走這樣的路,是不是不正常?在這個多元多維的立體世界里,在這個迫切需要解決各種社會、經濟問題的國度里,在這個需要擔當而不是尋找風口、尋找捷徑的社會裡,更需要站得高、看得遠,掌握更全面知識、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表面精緻,內里利己的人。

(文章來源:證券時報)

(責任編輯:DF353)
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
實木地板、海島型地板、耐磨地板怎麼挑? 木地板三倍價差的秘密!!

※新屋購入,尋找台中室內設計師?是否可先免費估價丈量?

※挑好磚一點都不難!馬賽克磚挑選眉角小撇步!

※想知道北部最多平價、庫存出清的家具工廠推薦在哪裡?

※想知道大型演唱會、知名劇場的舞台設計是由哪位設計師一手操刀嗎?

You Might Also Like